近日,一篇《科研抗体的水究竟有多深?》的文章在科研圈刮起一阵旋风,文中的科学家因抗体问题使两年的勤劳成果付诸东流,暴露出了抗体产业最汹涌的暗流:质量的稳定性和可靠性问题。
文章提出抗体质量问题普遍存在,抗体的交叉反应性在不同应用条件下会有偏差,直接影响其反应特异性。
导致这个问题的主要因素是抗体的多态性(Variability),这是一个由抗体的生产方式决定的无法避免的问题。多克隆抗体生产的第一步,是把抗原蛋白注射进动物的体内,引发动物的免疫反应,从动物的血清中提取目标抗体。然而,哺乳动物拥有十分复杂的免疫系统,当抗原被注射后,产生的抗体不止一种。在多克隆血清中,能够特异性结合目标蛋白的抗体仅占0.5%-5%。利用杂交瘤细胞制造抗体,往往会有多种特异性,能够结合多种蛋白。而且,杂交瘤细胞十分脆弱,由于培养条件或者基因突变等因素可能失去抗体制造的能力-这意味着单克隆抗体来源的丧失。有时,必须制造新的杂交瘤细胞来生产抗体。不同批次的抗体,实验效果可能有很大区别。
Human Protein Atlas(HPA)研究人员们首先对来自29家供应商的9000多种抗体(包括单抗和多抗)进行了WB和IHC的验证,来检测这些抗体是否能有效工作。检测结果令人大跌眼镜:49%的抗体完全无效(实验结果与生物信息学数据不符,或与实验数据不符),29%的抗体具有不确定性(与数据部分相符,或结果前后不一致),只有22%的抗体被认为是对实验数据是有支持性的。而更让人吃惊的是,仅有7%的抗体被认为是完全有效且拥有前后实验一致性。
知名公司只有少量的抗体是自己生产的,大多数产品采购自OEM公司,或者与其它公司合作生产。比如Abcam,有60%的总营收来自OEM提供的产品,而完全不依赖其它公司的产品营收仅有2.5%。根据英国咨询公司PSL的估计,在全球超过两百万种抗体之中,仅有25万到50万抗体是真正的”核心“抗体,其余的则是由小公司生产,大公司贴牌售卖的产品。这些产品的属性相同,仅仅是商标不同。因此,这样看来,大公司与小公司的产品基本上是同源的,潜在的质量风险其实都是相同的。
想要挑选最适合的抗体,关键信息在于:抗体在多种应用实验中的验证(Validation)数据。如果抗体供应商能够对抗体进行WB,IHC,IF等多种实验的检测,并将实验条件和实验结果整理成报告发布出来,必然会有力的印证抗体产品的有效性和可靠性。科研人员参照这些验证数据来挑选抗体,就可以大大的减少购买到无效抗体的风险。
目前,抗体验证数据的来源主要有两个方面:
1). 抗体供应商。供应商可能只会展示对自己有利的数据,难免存在“王婆卖瓜”的嫌疑。谁也无法保证这些检测数据的可信性,网站上漂亮的数据很可能无法带来实验的成功。
2). 第三方检测。面对繁重的抗体验证工作,抗体供应商以及第三方平台的力量显得十分单薄。真正从根本上减少抗体质量的问题,还要依靠广大个体用户的力量。比较著名的有Biocompare,CiteAb, pAbmAbs等。这些网站构建了来自不同公司抗体产品的数据库,并鼓励用户对这些产品进行点评,大家不仅可以根据产品资料选择最合适的抗体,还可以根据其他用户的点评来选择。
值得一提的是来自英国的抗体搜索引擎CiteAb (https://www.citeab.com/)。如同使用百度一样,在这个网站上输入抗体名称,就可以查询所有相关的抗体以及产品信息。同时,搜索结果还列出了每种抗体的引用文献,为消费者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信息。